標題: 巴爾的摩衝突:收入懸殊資源不均埋下火種
無頭像
陳怡潔
超級版主
Rank: 8Rank: 8Rank: 8Rank: 8Rank: 8Rank: 8Rank: 8Rank: 8
Ganga  

威望 100715
金錢 100000160
註冊 2012-10-15
發表於 2015-4-30 20:07 
123.204.90.115
分享  私人訊息  頂部
2015-04-30 03:09:38 世界日報 特約記者 許惠敏[url=][/url]
蒙著頭巾的非裔青年丟石塊、縱火燒車、搶店掠奪,這樣的劇碼在美國帶領黑白隔離走入歷史的民權法(Civil Rights Act of 1964)慶祝50周年的這一年裡,在密蘇里的佛格森、紐約市、加州柏克萊重複上演,格外諷刺!這把怒火,27日下午燒到巴爾的摩市。
這場警民衝突造成十數名警員受傷,州長宣布巴爾的摩市進入緊急狀態,從南北調派警力並出動國民兵鎮壓暴民,接著宣布巴市宵禁。夜盡天明、煙硝未散,28日,非裔市民占據城西街頭,政府號召5000名國民兵嚴陣以待,公立學校全部關閉,聯邦政府提前下班,Camdon Yard金鶯隊原定賽事也緊急叫停。
有人認為被警察拘押期間喪生的葛瑞(Freddie Gray)喪禮是這場暴動導火線,視葛瑞為白人警察濫權下的又一犧牲品;也有人認為巴市幫派猖獗,葛瑞之死只是黑道白道兩派對幹的幌子。
追查火種,從歷史找線索,看看巴爾的摩市上一次的城市暴動。1968年4月4日至14日的巴市暴亂,造成700人受傷,5800名暴民被逮捕,當時導火線雖是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被暗殺,但民權法剛上路,社經弱勢的非裔大批遷入市區,反種族隔離法擋不住白人「用腳投票」,「人生幸福組」紛紛出走市郊巴郡,城市資源、人才匱乏,教育和治安一起下滑,市區的非裔中青年失業看不到未來,黑白從對立到激化終於衍生成暴動。
1990年跌入谷底的巴爾的摩市在進入21世紀後勵精圖治,Inner Harbor港東區面目一新,水族館、科學館、兒童博物館、現代藝術館讓巴市一改舊觀,吸引X、Y世代年輕人遷入,炒熱港東小區房價,讓一部分市民對城市恢復過往的輝煌重拾信心。
所謂「成也蕭何、敗也蕭何」,正如1961年傑可布斯(Jane Jacobs)在「美國大都市的死亡與復活」(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)一書中預言,都市發展計畫是轉型中大城的解藥,但發展速率不均、利益分享不平衡,也可能是毒藥。
的確,都市更新計畫讓巴爾的摩的一部分成為冠上之鑽,收入高、教育水平高的一批人進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在的城北,對照之下卻是城西的破敗不堪。打小生長在巴城北部「好區」約翰霍普金斯校區附近的部落客丹•戴蒙(Dan Dimond)比較了分立83號公路東、西兩側「21210」和「21217」兩個郵區2011年的人口資料,「21210」每戶平均所得9萬2600美元,「21217」是2萬4700美元;「21210」只有1.6%人口領低收入政府食物券、「21217」有33%;失業率,後者高達16.5%,前者只有5.4%。
文豪狄更斯筆下的「雙城記」(A Tale of Two Cities)不只在巴爾的摩市,在華府、佛格森、洛杉磯、芝加哥…大小城鎮都埋著類似火種。當底層民眾對城市發展極度傾斜、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的民怨不斷積累,一個單一單純事件就可能成為不公不義的宣洩出口,巴爾的摩市暴民的怒火方興未艾,只要火種不除,這把火還會持續燒下去